帳號:guest(18.225.98.111)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劉燁
論文名稱(中):個體經驗轉化為創作之距離把握 ——《潛水鐘的孩子》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英):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into Creative Work:an analysis of The Child Inside the Diving Bell
指導教授(中):林玲遠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廣播電視學系
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個體經驗自我揭露距離心理距離誇張象徵
英文關鍵詞:Individual experienceself-disclosuredistancepsychical distance,exaggerationsymbolization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683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446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在以自身經驗為素材進行創作時,創作者往往遭遇距離把握的困擾,當作品與現實經驗太貼合,距離太近,面臨自我揭露的風險時,創作者或選擇將距離拉得太遠,徹底迴避自己,或無法忍受距離太近的痛苦,遭遇創作瓶頸。
因此,研究者對以往創作者的作品及實踐進行文獻與脈絡探討,並結合自身文字創作、圖像創作,探索把握距離之具體方法。
本研究發現,因距離太近而產生創作障礙時,可以通過拉開時空距離、梳理個人經驗、對照他人經驗來拉開創作上的心理距離,也可以通過誇張、象徵以及其他藝術手法,對個體經驗進行變形轉化,拉開作品與現實的距離。
在研究同時,研究者也將這些實踐經驗運用到自身創作中,最終形成超現實風格繪本《潛水鐘的孩子》及由此改編的同名圖像短片。
Creators often find it hard to control the distance when using their own experiences as the source for creative work. When encountering self-disclosure during creation, creators tend to make too much of a distance to avoid facing their true selves or they often suffer from writer’s block.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the examination of existing works, and the reflection of my own reflective process, I intend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method of distance control. When facing writer's blocks caused by the intimacy or awkwardnes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strategies one could use include changing time and space, recounting the events on diary or to a friend, comparing with others'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from a collective perspective. One could also adjust distance between creation and reality by exaggeration, symbolization and other artistic manoeuvres. In this project, I applied and examined the above finding in my own creative process. Except from several versions of creative writings based on the same real life experience, a surreal illustrated book, The Child in the Diving Bell, and its moving picture version were also produced.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愧疚與反思 2
第二節 創作過程 5
第三節 創作、研究與探討 11
第二章 書寫:距離的拉扯 12
第一節 真實作者與敘事文本的心理距離 15
一、時空距離 17
二、個人經驗的預梳理 19
三、他人經驗的對照 20
四、旁觀者心態 24
第二節 在藝術手法上把握敘事距離 25
一、操作型技巧 26
二、高階版技巧 31
三、媒材的跳躍:從書寫到圖畫 37
第三章 圖畫:象徵的編織 38
第一節 創作過程 39
一、概念圖:依樣畫葫蘆 39
二、超現實插畫:從物理寫實到心理真實 47
第二節 圖畫即轉化 57
一、操作型技巧:視覺元素的運用 58
二、象徵的編織 64
三、圖、文、音的互補 69
第四章 結論 71
參考文獻 75
附件一:〈看不見的她〉 79
附件二:〈黑白門〉 84
附件三:〈妹妹〉 88
附件四:〈曉樂〉 95
附件五:〈空房間〉 101
附件六:〈姊妹篇〉 104
附件七:〈水下的孩子〉 111
附件八:〈潛水鐘的孩子〉 116
附件九:《潛水鐘的孩子》口白定稿 119
附件十:《潛水鐘的孩子》繪本 122
附件十一:《潛水鐘的孩子》圖像短片 123

中文文獻
王文融譯(1990)。《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書 Genette, G. [1972] Discours du récit. Paris, FRA: Seuil;Genette, G. [1983] Nouveau discours du récit. Paris, FRA: Seuil.)
木心(講述),陳丹青(筆錄)(2013)。《1989-1994文學回憶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毛姆(1915)。〈《人性枷鎖》序言〉,洪達(編)(1982),《世界名作家談寫作》。台北:故鄉。
牛耕譯(2000)。〈作為藝術手法和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張德興(編)(2000),《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一卷)》,頁359-360。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申丹(2004)。《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睿文(2007)。〈侯孝賢與朱天文:文字與影像〉,頁218。《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
白睿文(2007)。〈吳念真:在文化殖民的陰影下書寫台灣〉,頁272。《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
朱光潛(1987)。《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
朱金鵬、朱荔譯(1990)。《歐美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Abrams, M.H. [1957].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New York, NY: Rinehart.)
沈從文(1934)。〈《阿黑小史》序〉,劉洪濤、楊瑞仁(編)(2006),《沈從文研究資料》,頁34。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沈從文(2008)。《從文自傳》。北京:十月文藝。
林志明、吳珮慈、謝忠道、黃建宏、王派彰、劉永皓⋯林晏夙譯(2000)。〈侯孝賢訪談〉, J. M. Frodon(編),《侯孝賢》,頁99-102。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虹影(1997)。《飢餓的女兒》。台北:爾雅。
虹影(2009)。《好兒女花》。台北:九歌。
梁中堂、梅嶺(2010)。〈我國人口政策的歷史和發展〉,《社會科學論壇》,9:88-109。
張愛玲(2006)。〈沈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
張愛玲(2006)。〈沈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北京:十月文藝。
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譯(2014)。《故事的解剖》。台北:漫遊者文化。(原書 McKee, R. [1997]. 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LC.)
程箐(2003)。〈距離:看人生的方式——論張愛玲小說的美學意蘊〉,《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 29-32。
莫言(2012)。《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華明、胡蘇曉、周憲譯(1987)。《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Booth, W.C. [1983].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陳玉慧(2008)。《慕尼黑白》。台北:印刻出版。
陳志勇(2008)。《抵岸》。台北:格林文化。
蒋子丹(2005)。〈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及其他〉,《讀書》,10: 33-41。
戴琬真譯(2004)。《作家談寫作》。台北:麥田出版。(原書Darnton, J. (Ed.). [1988]. Writers on Writing: Collected Essay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NY: Times Books.)
遲子建(2008)。《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台北:泰電電業。
蕭紅(1941)。《呼蘭河傳》。桂林:上海雜誌公司。
鄺保威(編)(2010)。《許鞍華說許鞍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外文文獻
Bullough, E. (1912).‘Psychical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art and an aesthetic princip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 87-118.
Coetzee, J. M. (1998).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London, UK: Penguin Books.
Coetzee, J. M. (2002). Youth: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II. London, UK: Harvill Secker.
Coetzee, J. M. (2009). Summertime: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III. London, UK: Harvill Secker.
Leech, G., Short, M. (2007).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New York, NY: Pearson Longman.
Maugham, W., S. (1915). Of Human Bondage.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London, UK: Cornel University Press.

線上資料
子川(2014年4月26日)。〈專訪:金馬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BBC英倫網。取自http://www.bbc.com/ukchina/trad/entertainment/2014/04/140426_ent_iloilo_chenzheyi_iv
林書宇(2015年7月11日),【百日告別】Facebook公共主頁7月11日14時,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zinniaflowerfilm?fref=ts
孫琳琳(2005年12月)。〈侯孝賢:混熱血的街頭,拍蒼涼的電影〉,《新京報》。取自http://edu.1905.com/archives/view/1102/
黑龍江新聞網(2007年11月9日)。〈在厚厚的泥巴後面——作家遲子建訪談〉,《黑龍江日報》。取自http://www.hljnews.cn/fouxw_wy/2007-11/09/content_440630.htm
黑龍江新聞網(2008年12月23日)。〈呼蘭河傳〉,《生活報》。取自http://www.hljnews.cn/zygl/system/2008/12/23/001267374.shtml
葛紅兵(2009年10月27日)。〈虹影新作《好兒女花》〉,新浪博客。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280c0100ewyf.html

電影資料
王應祥(製作人),吳念真(導演)(1994)。多桑【影片】。(龍祥影業,香港特別行政區九龍城太子道272號)。
林文龍、廖淑敏(製作人),林文龍(導演)(2013)。侯孝賢說侯孝賢【影片】。(公共電視,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70號)。
許新枝(製作人),侯孝賢(導演)(1985)。童年往事【影片】。(中央電影公司,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34號)。
廖鳳平(製作人),許鞍華(導演)(1990)。客途秋恨【影片】。(中央電影公司,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34號)。
陳坤厚、張華坤(製作人),侯孝賢(導演)(1983)。風櫃來的人【影片】。(三視多媒體,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三段50巷18號4樓)

電視資料
李磊(製作人)(2012年3月8日)。大家書齋。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