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guest(3.143.168.172)          離開系統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詳目顯示

以作者查詢圖書館館藏以作者查詢臺灣博碩士以作者查詢全國書目勘誤回報
作者(中):李冀
作者(英):Lee, Chi
論文名稱(中):李覯哲學研究──以荀學為詮釋進路
論文名稱(英):A study on Li Gou's Philosophy:Interpretation Based on Xunism
指導教授(中):劉又銘
口試委員:田富美
郭寶文
劉又銘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李覯荀學自然氣本論性三品論
Doi Url:http://doi.org/10.6814/NCCU202000301
相關次數:
  • 推薦推薦:0
  • 點閱點閱:119
  • 評分評分: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系統版面圖檔
  • 下載下載:22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收藏:0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闡明李覯哲學的思想體系,與此同時,廓清其背後一
條異於中國哲學發展主流的可能脈絡。本論文立基於先行研究對於李覯思想與荀
學、氣本論的關聯性之考察,以荀學為詮釋進路,重新詮解、建構李覯的思想體
系,探討李覯諸多社會批評與政策主張背後的哲學基礎;首先建構李覯的本體宇
宙論,以此為基礎開展李覯的人性論,最後說明與其本體宇宙論、人性論緊密相
關的禮論。
本論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於李覯哲學架構的闡明,認為李覯諸多社會批評與
政策主張背後確實有儒家的思想作為基礎;尤其像李覯這樣重視群體生活與外王
實踐的思想性格,其哲學論述與儒學中荀學一路的思想性格不謀而合。李覯的哲
學前後接連了荀學哲學以及宋、明、清理學時代的「自然氣本論」,屬於儒學之
中一條有別於孟學主流的哲學發展脈絡;從荀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李覯的哲學
在北宋哲學發展的早期呈現出荀學的性格,除了使漢唐以來帶有荀學性格的儒學
遺風能夠延續至宋代,同時在儒家經典的重新詮釋中使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更加
顯明,呈現出一種宋、明、清「自然氣本論」的早期論述模式。或許李覯在哲學
上的論述不像後來的理學家那般術語眾多、架構清晰,但是著眼於他在荀學發展
上的承先啟後,在荀學史、儒學史、中國哲學史中他都佔有一席之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標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4
一、概述 4
二、關於李覯與荀學 7
三、關於李覯與氣本論 9
第三節 研究進路 11
第二章 本體宇宙論 17
第一節 據「氣」力爭:儒家氣本論的重申 21
第二節 無有之間:氣的開展與循環 28
第三節 小結 35
第三章 人性論 39
第一節 性命之理:「人」異於萬物的特質 41
第二節 性之品三,而人之類五: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46
第三節 小結 54
第四章 禮論 59
第一節 唯禮為能順人情:實踐綱領的來源 62
第二節 天下大和:禮的功用與具體實踐 67
第三節 小結 72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書目 83
一、傳統文獻 83
二、專書 85
三、學位論文 88
四、期刊論文 89
一、傳統文獻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李埴撰,燕永成校正:《皇宋十朝綱要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邵雍著,郭彧整理:《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平裝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宋]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彙校:《朱子語類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宋]劉牧:《易數鉤隱圖》,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
[清]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第一冊。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永瑢等撰:《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董天工箋注,黃江軍整理:《春秋繁露箋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姚永樸著,余國慶校點:《論語解注合編》,合肥:黃山書社,2014年。
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二、專書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2009年。
王亭之:《周易象數例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洪霞:《經學大語境下的胡瑗易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王愛和著,(美)金蕾譯,徐峰譯校:《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石訓、姚瀛艇、劉象彬、李書增、李之鑒、盧連章、蕭新生、李保林:《中國宋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呂變庭:《宋代天人相分思想研究──以哲學與科學的關係為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同樂:《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實踐──以北宋前中期為中心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祥俊:《道通於一──北宋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曉春:《張載哲學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霞:《依禮求利──李覯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姜林祥主編:《中國儒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姜國柱:《李覯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洪淑芬:《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胡適:《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夏君虞:《宋學概要》,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夏長樸:《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孫振青:《形而上學》,臺北市:洪葉文化,2001年。
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國學扶輪社編:《國粹學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張文浩:《宋代儒家道德文章與踐履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6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10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年。
陳來:《宋明理學》,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黃慶明:《形上學講義》,臺北市:洪葉文化,2000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楊儒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劉炳良:《北宋易學與變法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修訂版)》,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諸橋轍次著,唐卓羣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曆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首都女子學術研究會,193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鄭曉江、楊柱才:《宋明時期江西儒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鄭蘇淮:《宋代人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魯學軍:《通經明道、康國濟民──李覯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簡國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羅伽祿:《北宋名儒李覯》,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三、學位論文
王斌:《李覯倫理思想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李國平:《李覯禮論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慧雯:《兩宋反孟思潮之研究──以李覯及葉適的觀點為進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邱佳慧:《諸儒鳴道與道學之再檢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胡彩紋:《李覯禮學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張晶晶:《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旭輝:《李覯易學思想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論文
宇文舉:〈李覯管理思想試析〉,《史學月刊》1992年第2期。
李存山:〈李覯的性情論及其與郭店楚簡性情論的比較〉,《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李勁松:〈李覯以「禮」論為基石的書院教育思想〉,《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李淑慧:〈李覯人才思想探析〉,《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崔偉:〈李覯視域下的圖書之學〉,《周易研究》2011年第6期。
張祥雲:〈略論李覯的教育思想〉,《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陳大勇:〈試論李覯的人格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陳國鈞:〈李覯及其哲學思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陳國鈞:〈李覯哲學思想簡論〉,《江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郭樹森、賴功歐:〈李覯禮樂觀辨析〉,《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0期。
焦秀萍:〈李覯的「禮順人情」論——兼與胡瑗反人情論的比較〉,《蘭州學刊》2008年第5期。
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對王安石的影響〉,《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1期。
楊柱才:〈論李覯的八卦說〉,《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鄒枋:〈李覯土地經濟論綱領〉,《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2期(1933年6月)。
趙俊傑、范玉鳳:〈李覯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2期。
趙軍政、張斌、賴井洋:〈李覯與荀子禮論的異同〉,《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6年12月)。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劉大鈞:〈「卦氣」溯源〉,《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劉建國:〈李覯象數學的性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3年第4期。
鄭文:〈揚雄的性「善惡混」論實際是荀況的性惡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賴井洋:〈略論李覯對荀子〈禮論〉的繼承和發展〉,《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賴井洋:〈簡論李覯的氣本原說〉,《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1期。
譚丕模:〈李、王的政治哲學〉,《師大月刊》第18期(1935年4月)。
顧厚順、吳小龍:〈李覯對中國傳統哲學「道」範疇的繼承和發展〉,《撫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